2024
來源
分享
近日,甌海區新橋街道金蟾社區鄰里食堂憑借“社區自治+鄰里互助”運營模式,登上央視新聞,向全國觀眾展示了甌海老人的幸福“食”光。
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,去哪吃、吃什么等問題逐漸成為困擾老年人的“心頭事”。近年來,老年食堂在甌海悄然興起,為老年人提供干凈實惠的可口飯菜。那么,老年食堂緣何廣受歡迎?老年食堂何以走得更穩更遠?
因地制宜探索多模式運營
臨近中午,麗岙街道河頭村的老人陸陸續續走進鄰里食堂。“食堂建在村的中心位置,家里走過來很方便,環境好、菜品多、方便。”今年83歲的村民程克德點贊道。
由村民慷慨出資建設的河頭村鄰里食堂,于去年7月20日開業。原木色調、寬敞明亮的就餐環境,讓人感到舒心。“我們每日準備的菜品豐富可口,村民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菜肴。”河頭村黨支部書記張炳順介紹,鄰里食堂采用自選自助的特色選餐模式,讓老年人實現點菜自由。此外,村里還統一采購保溫飯盒,讓有需求的村民能夠選餐后帶回家中就餐。對于個別有送餐需求的老人,則由村干部送餐上門。
近年來,甌海區聚焦規劃布局,由屬地鎮街牽頭,按照“分步建設、梯次推進、全面覆蓋”建設路徑,統籌構建全域助餐網絡。目前,我區采取“街道級中心食堂”“村社自營型”“餐飲企業參與型”三種運營模式,多元化推進老年食堂建設運行。
地處甌海西部山區的澤雅鎮,77%的行政村位于山林間,常住人口以老人為主,且居住分散。“一些老人家里可能燒一頓吃個好幾頓,甚至吃好幾天,營養也不均衡。老年食堂辦起來后,真正解決了他們最基本的需求。”區民政局黨組成員、移民服務中心主任周桂林說,澤雅鎮老年食堂建設采取村里自營模式,已實現“一村一食堂”。有了老年食堂后,山區老人一個月花費100元-150元就能每天吃上熱騰騰的兩餐。不止如此,老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,不僅精神上得到慰藉,也能夠及時掌握老人的身體狀況。
此外,我區在商業氛圍濃厚的商圈打造鄰里食堂,由第三方餐飲企業參與運營,年服務老人達5萬多人次。如仙巖街道鳳池村老年食堂由糧糧駕到運營,對老年人實行優惠價格,60-69歲老人一餐8元,70歲以上老人一餐5元,兩葷兩素,有30道菜品可供選擇。
為老服務暖到老人心坎上
“我是負責2號線路的送餐,從陳莊村開始送,最后一個點是屏山村,一趟下來至少要2個小時。”9點50分,潘橋街道方岙村村民何文光把裝著50份熱飯熱菜的保溫箱裝上車后,開啟了送餐服務。2號線點多分散,距離最遠,日復一日,何文光為老人送餐已經堅持了6年。“除了春節前后休半個月,其余時間每天都要送餐。”他笑著說,自己既能為老人服務,也能夠增加收入。
“高齡、獨居、孤寡等老年人群對送餐有需求,因此我們設定了3條送餐線路,平均每餐外送130份。”潘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柯阿希介紹,該中心的老年食堂負責街道全域的老人用餐,隨著日漸增長的送餐需求,2019年3月,中心正式啟動送餐服務,聘請3名村民利用殘疾車開展配送服務。送出去的一餐餐熱飯,暖到老人的心坎上。
人工支出是老年食堂運行的一項主要成本。如何更好地節約成本?各鎮街做出了不同的探索和實踐,以多元模式守護著甌海老年人的餐桌:澤雅古聳村村民居住分散,最遠的老人居住點距離食堂3公里,考慮到老人出行安全問題,該村由村干部負責每日2次的送餐服務;婁橋街道葉匯社區共有14幢住宅,每幢自發組建一支約10人的公益隊伍,以輪值方式負責食堂的運行;仙巖街道巖一村老年食堂建立“愛心媽媽”志愿者隊伍,由80名低齡老人組成,每日輪流掌勺。像這樣的銀齡志愿者,全區共有700余名。
從“有”到“優”做好后半篇文章
近年來,甌海聚焦老年人就餐這件“民生實事”,勇于實踐探索,在政策改革上持續發力、科學布局,加快建設更多老年食堂(鄰里食堂),因地制宜拓展送餐上門服務,不斷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。那么,如何推動老年食堂從“有”到“優”,實現可持續發展?
截至目前,我區共打造92家老年食堂(鄰里食堂),每日兩餐的就餐人數達4500人次,老年食堂已成為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。
老年食堂設施配套完善的同時,政策補貼方面也增添溫度。當中既有對建設方和運營方的補貼,也有對就餐老人的補助。據介紹,全區60周歲以上困難老年人、90周歲以上老年人以及澤雅鎮戶籍年滿80周歲以上的獨居老年人,每餐可享受5元的就餐補貼;常住在我區80-89周歲的老年人,每餐可享受3元的就餐補貼;常住在我區70-79周歲的老年人,每餐可享受2元的就餐補貼。
“目前老年食堂的布點建設已基本完成,后續主要是做好運營維護的文章。”周桂林表示,我區制定《甌海區老年食堂建設指南》,從設施、管理、流程等方面形成標準指引,規范食堂準入和運營管理,把助餐服務做得更加細致周到。同時,加強食品安全監管,推行食堂“明廚亮灶”和全程監控,讓食品制作過程透明化。在資金監管方面,今后將統一使用全省愛心卡系統,數據接入“浙里康養”平臺,實現全省統一監管,讓資金真正用在老年食堂運營上。
就餐是否方便,是老年人吃飯關心的一件事。“如果遇到天氣變化或腿腳不便等情況,老年人出門就餐則成為了一道現實難題,送餐上門是解決他們吃飯問題‘最后一公里’的有效途徑。”周桂林坦言,送餐上門是部分老人的現實需求,但送餐車輛缺乏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,特別是偏遠山路多的澤雅。“我們已經向市里提出參照快遞車標準來配置送餐車的建議,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,讓送餐更安全、更便捷。”周桂林說。
記者手記:如今,在一餐一食間、一碟一碗中,生活在甌海的老年人“舌尖上的幸福”有了具象化:他們或在老年食堂暢享美食、聊聊家常,或足不出戶,感受送餐上門的便利實在。在這里,吃得實惠、吃得營養、吃得健康已逐漸滲透到老年人的日常。
編輯: 馬慧瓊
本文轉自:甌海新聞網 ohnews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