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
來源
分享
冬至那天一大早,手機里出現了很多與冬至吃湯圓有關的視頻與畫面。這才想起,年關已臨近,2024年已接近尾聲,情不自禁地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了。
每每提起過年,腦子里存留的都是小時候那番濃濃的年味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特別是自己有了家庭之后,對過年的期盼就慢慢淡去,值得回憶的畫面也越來越少。翻看之前寫過的那些與過年有關的文字:快樂小年夜里點水燈,拜祭灶神爺、吃芝麻糖;小年夜之后家家戶戶熱氣騰騰搗年糕、吃年糕的甜滋滋味;除夕夜的廚房里香味四溢的、平日里吃不到的雞鴨魚肉等豐盛分歲酒,拿了父母給的壓歲錢歡聲笑語的快樂勁兒,隨著天井里放的鞭炮聲聲戀戀不舍進入夢鄉;正月初一興致勃勃穿新衣,用自己的壓歲錢買各種零食逍遙玩耍,跟著父母走親戚拜年、吃新年酒……這年底年外度過的時光,簡直就像神仙過的日子,終生難忘。
結婚后自己有了小家庭,過年忽然間變成了一種“負擔”,因為要自己備年貨,操辦分歲酒,準備拜年禮物。僅有的幾天休假天天都在忙碌中度過。記得住在蒲鞋市的時候,看到鄰居們忙著曬醬油肉曬鰻鲞、醬油雞醬油鴨什么的,我心里就發慌,這么多麻煩事,怎么弄呢?我一籌莫展時,婆婆就在一旁指導我:買的鮮鰻請隔壁老伯幫忙剖殺,弄掉內臟,從鰻魚的后背切開,弄干凈后還不能水洗,用布擦干水分,再用繩子穿過魚的頭部,然后就掛在竹竿上曬。醬油肉呢,要買肥瘦相間的,切成一“刀刀”,醬油里放些白糖、老酒等佐料,把肉放在醬油里浸泡半小時左右就拿出來,也用繩子穿起來掛著曬……冬天天氣干燥,不下雨的話,沒幾天這兩樣過年必備的東西算是完成了。但最愁煞我的是年夜飯。
我成家之前是沒有做過飯燒過菜的,婚后平時一日三餐燒的飯菜成敗自己可以將就,而分歲酒是請長輩與兄弟姐妹們一起聚餐的,起碼得弄出個像樣點的菜肴。每到要吃分歲酒前,我就愁得睡不著覺:買什么,做什么,怎么做……唉,比寫文章難多了。記得第一次做分歲酒,提早一天就把要買的東西寫在紙上,一樣一樣地準備。當天一大早就開始在廚房里忙碌:蒸醬油肉,蒸鰻鲞,蒸魚餅,這些倒沒問題,火候到,蒸熟即可。燙花蛤時,就出了洋相:第一次沒燙熟,每個人都說花蛤殼剝不開;只好“二次”下鍋,結果很糟糕,全開了,花蛤肉都濃縮成干癟的樣子,啥味道都沒有了。年糕炒成一大塊黏在一起;老母雞放高壓鍋里燒,時間過久,皮都焦了;墨魚燒芹菜,墨魚怎么變成橡皮筋似的咬也咬不斷……還有其他的菜,要么太咸,要么太淡,吃的人個個嫌棄這個不好吃那個沒味道;還有吃了上個菜,下個菜我手忙腳亂“供應不上”,小叔子小姑子他們看我出的洋相,還幸災樂禍地嘲笑灶臺被我弄得凌亂不堪。為了這頓分歲酒,弄得我不但辛苦至極,身心疲憊,自己也忙得顧不上吃一口。
吃了分歲酒,馬上又要備拜年禮品走親訪友,然后接連幾天就是吃來吃去的忙碌。我們溫州人無論是分歲酒或者新年酒,其實吃的菜肴基本大同小異,吃多了就感到乏味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大多數人還是習慣于自家備宴席,很少有到酒店去吃的。省錢是一方面,更多的是在乎家里客人你來我往的那份溫馨熱鬧的年味。兄弟姐妹多的,整個春節幾乎就在互相走訪與吃來吃去、杯觥交錯中度過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生活節奏的加快,傳統的那種過年風俗慢慢地有了些改變。大多數人不再讓自己難得的春節假期過得那么辛苦,那么老套,新的過年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。就如新樓房的崛起,現代廚房連灶神爺的位置都沒了,小年夜的那些場景就銷聲匿跡了。年貨嘛,根本不用提前備起來,如今的物質如此豐富,想吃什么想用什么隨時可買。至于分歲酒、新年酒,很少有人再自己動手操作,酒店定個包廂,家人歡聚在一起,盡情享受各種美味佳肴;還有私家菜、上門定制酒席等多種方式任你選擇,瀟灑得很。新年的走親訪友拜年方式換成了團拜,再也不用你來我往地在路上來回奔波了,省出更多時間外出旅游,去異國他鄉歡度春節成了一種時尚。
最近,單位同事也好,親朋好友也好,見面問起如何過年,都說早已選好旅游線路,拖家帶口地去其他城市尋找年味,體驗不一樣的民俗風情,體驗不一樣的年味,也讓平時忙碌工作的疲憊狀態得以釋放,換個心情。在途中,在家人親情陪伴的氛圍中,在親朋好友歡聚一起游走的樂趣中,過一個輕松愉快、豐富多彩的春節,挺好的。
周日去市區公園路逛逛,街上倒有一個與年味有關的攤子,擺著一些剛制作好的年糕、松糕什么的,但基本無人問津。過去很多農貿市場都有一些從農村來的“年糕班”,專門為市民現場制作年糕,弄得熱氣騰騰,香氣飄溢,近幾年好像都看不到這現象了。農村可能會有一些過年寫春聯等活動,城里的居民年前來個家居大清理,買個紅燈籠高高掛起,再在門口掛個“福”,室內擺盆鮮花什么的,辭舊迎新,這就算是過年的樣子了。
年味的淡去,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。過去的那些濃濃的年味當然值得懷念,而眼前的不被傳統舊俗所束縛,用全新的、自主的新風尚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過自己喜歡過的日子,只要開心,怎么過都好。
編輯: 馬慧瓊
本文轉自:甌海新聞網 ohnews.cn